拿地即开工!甘肃全面实现“标准地”改革全覆盖
发布日期: 2022-06-01 08:56:03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曾经,企业用地评价事项多、办理时间长、审批部门多,极大地制约了项目落地。现如今,“标准地”改革的实施让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标准地”改革不仅构建了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过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更是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的新招。

“拿地即开工”

2021年4月19日,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兰州新区管委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合同签订后,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局立刻牵头确定了该企业意向性土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项控制性指标。经过按标出让、审批服务、按标施建、对标验收及用地评价等环节后,当年6月2日,该企业即以挂牌出让方式成功竞得该“标准地”,并立即开展临水、临电接入,搭设临建、围墙修建等工作。该项目在经历两次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仅用6个月时间(不含冬歇3个月),就完成了从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

“从海远博大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产品迅速进入市场、企业最快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案例来看,工业‘标准地’改革已成为新区招商引资新名片、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爱胜表示。

自去年起,我省启动了“标准地”改革相关工作,简化优化工业项目供地流程,压缩供地时间,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省委、省政府也把“标准地”改革作为全省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经过一年试点,三地出让“标准地”28宗3365亩,相关项目均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政府多服务企业少跑腿

“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加快了全省“标准地”改革步伐。我省专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全省逐步全面实现“标准地”改革全覆盖。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说,推行“标准地”改革,是政府部门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把原来企业拿地后才启动的工作提前了,“先筑巢、后引凤”,政府多服务、企业少跑腿。

陶正茂介绍,我省“标准地”改革主要面向企业投资工业项目,兼顾高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加快工业项目落地,是强工业、强科技行动的重要举措,推行范围涵盖了强省会、强县域的主要区域。其与我省前期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园区发展、强化县域经济、产业链延链补链等政策互补互强,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改革实现了投资项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政府职能三大转变,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招。

“‘标准地’改革实现了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成本再节约、企业投资再省心。”张爱胜告诉记者,“标准地”改革前,项目需完成投资备案、取得工程规划许可、建筑施工许可后才能进场建设,改革后,土地在招拍挂前就达到了基础条件、附带了控制性指标,招拍挂竞得土地以后签订《“标准地”履约责任书》后即可开工建设,大幅压缩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改革前,项目需要完成相关评估、测绘、图审后才能启动工程建设,前期费用投入较大,改革后,豁免了大部分技术性审查,加上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企业办事人员压减、评估费用得以减免,为企业大大降低了前期费用投入,推动项目快速建设、快速投产。

深度融合推进新一轮“提速”

兰州新区自去年4月第一宗工业“标准地”完成出让,至目前已累计出让工业“标准地”17宗2086亩。

张爱胜说:“‘标准地’出让后,企业与项目所在园区签订履约责任书,各审批部门联合主动服务,对照履约指标,指导企业如期开展按标施建、对标验收、用地综合评价,推动了企业投资项目从拿地到投产的再次提速。”

“通过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促进工业项目尽快落地。”据陶正茂介绍,在此基础上,我省将把“标准地”改革作为推进信用承诺制改革、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拿地后,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都需要做出信用承诺,并通过在线平台、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公示。下一步,“标准地”改革还将与“掌上办”“一张图”审批、“扫码亮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一网通办”审批系统等改革措施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推进。同时,省发展改革委将依托在线平台、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标准地”项目建设和信用档案,强化在线监管。各地可以通过该模块,浏览全省“标准地”整体情况,也可具体关注某一块“标准地”打造情况,在招拍挂时参与竞标。

(记者 吕霞)

关键词: 拿地即开工 标准地改革 创优营商环境 企业投资项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