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走出去”大趋势 打造投资合作新局面
发布日期: 2021-09-15 15:50:16 来源: 国际商报

“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对后疫情时代审时度势,对即将出现的机遇充分准备,积极应对挑战,做好每一个项目、每一单业务。”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在2021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阐述了他对后疫情时期国际经济合作的思考。

这场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和北京市商务局共同主办的高峰论坛汇聚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众多代表,共商后疫情时代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之大计,探讨新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颖津,中联部原副部长周力,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以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欧亚经济联盟实业理事会主席、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索斯科维茨,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等重量级嘉宾通过现场与视频演讲的方式,为进一步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走出去”献计献策。

开放大势不改,营造更优投资环境

近年来,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市场更加多元;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边境贸易持续创新发展。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冠彬在论坛上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外贸呈现出强劲的韧性,为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平稳有序,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39亿美元,同比增长4.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8.6%。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79.5亿元,同比增12.2%,新签的合同额突破1000亿,达到了110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突破难关、逆势而上,各项业务都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崔明谟认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走出去”各项业务和“一带一路”建设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中国吸引外资已经连续2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更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银行去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继2018年大幅度提升32位之后,2019年又跃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

“我们应继续营造和完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大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使外资在中国拥有更好的环境、发展和收获。”崔明谟同时表示,应围绕新发展格局,聚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提升贸易质量、创新投资合作、打造平台载体、加强机制建设四个方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北京一直是中国开放经济坚定不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外承包工程是北京市“走出去”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建工、北京城建等京企年年跻身全球海外250家承包商排名榜,打造出的一个个精品项目体现了中国品质、中国速度和中国企业精神。

李颖津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北京将继续培育经济合作新增长点,推进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型领域合作。在完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搭建京企“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推进对外经济合作便利化,以自贸区为试点,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强动态检测、风险预警和有效监控。

应对挑战有方,把握“走出去”大趋势

由于疫情影响,去年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现在经济出现复苏的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调升6%,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贸易今年可能反弹8%。周力认为,各国经济增速分化较大,生产和供给端稳步回转,而消费需求端相对滞后,以服务业为例,科技金融等产业恢复强劲,但航空、旅游、餐饮、娱乐等产业则面临的困难和阻力较大。周力还表示,由于有关各国过频过猛出台刺激措施,致使全球流动性空前充裕,金融系统脆弱性进一步上升,这些不利因素将导致各国重启经济进程的步调参差不齐。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形势正在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带有趋势性。面对这样情况,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除了关注国际经济合作大环境的被政治化和世界经济格局中出现的区域化趋势外,龙永图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出现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化趋势。

“疫情之下,人们再一次看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前景,一些中国企业抓住了机遇,电子产品、体育用品、家居办公用品等的出口大幅度上升。”对此,龙永图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应进一步做实,朝着产业化、实体化方向迈进。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坚持“一带一路”项目要给当地人民带来就业、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使当地能够实现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社会秩序,缩小贫富悬殊和地区差距,同时,也更加注重环保与项目的可持续性。

直面新问题,打造投资合作新局面

在世界经济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健表示,当前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要把握大势,认清各种因素复杂多变的本质;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传统的合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很多新需求应运而生,需要中国企业积极地作出回应,找到对策。陈健还表示,新发展、新形势对国际经济合作原有的组织方式、体制机制都提出了调整的要求。要坚持开放促改革,坚定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合作中长本领。

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区域间分布分化明显,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上升,“走出去”企业面临人员流动、物资流动、资金流动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韩勇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全球产业链;第二,加强绿色投资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第三,推动多方合作共赢,加强联动融合发展;第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顾问肖英峰认为,在后疫情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会更加注重本土产业战略实施,实行更严格跨境管制措施,减少在重要战略产品和关键环节对中国的依赖,这些做法会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供应链外循环受阻。国际海运、陆运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物流压力的溢出效应抬升了企业运营成本,这表明全球供应链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而且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很可能比预想的更久。

在全球疫情出现反复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与国际市场的交融更为紧密。商务部亚洲司二级巡视员(副司级)孙淑强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既要在商言商,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他指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心怀‘国之大者’,树立和培养促进民心相通的自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把紧密的经济联系优势不断转化为广泛深厚的互信成果。”

(记者 刘昕)

关键词: 走出去 大趋势 投资合作 新局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