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回落 正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
发布日期: 2021-07-06 14:38:1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中期)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进入二季度,受基数较快抬升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回落,但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

王一鸣认为,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经济回归常态仍面临挑战。

第一,全球经济走势仍复杂严峻。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持续上升,加之主要经济体保持政策刺激力度,全球经济步入加快复苏的轨道。同时,由于疫苗接种不均衡,政策空间和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呈现K型复苏态势。这种分化造成各主要经济体之间,以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之间政策调整不同步,使全球经济复苏更趋复杂。

第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提前。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改善和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政策可能会逆向调整。如果美联储下半年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态势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对一些基本面比较脆弱的新兴市场会带来冲击,也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同时还会增大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难度。

第三,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存在不平衡,虽然工业较好,但消费和投资恢复还很弱,如何扩大内需,增强内需动力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下半年消费的恢复仍然受制于收入增长的情况,基建受到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的制约,制造业投资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第四,外贸出口的增长势头可能会逐步回调。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外贸贡献分不开。随着美欧疫情的改善,特别是生产能力逐步恢复,这可能会导致订单的回流。此外,国际运价处于高位,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利益的侵蚀,都会对下半年外贸产生影响。

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均衡恢复;部分领域风险释放压力增大。

王一鸣表示,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

首先,为经济常态化创造宏观政策环境。我国需求恢复仍然偏弱,外贸增势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常态化也是必然的,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别是要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预案。

其次,把握好内外部均衡。随着美联储政策的可能变化,把握好内外部均衡更加重要。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要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审慎做好汇率风险管理,还要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调控能力。

最后,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经济转向常态化后,要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释放内需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十四五”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 金辉)

关键词: 经济指标 同比增速回落 快速复苏 常态化回归

推荐内容